作者: 荣新江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副标题: 荣新江序跋集
出版年: 2018-6
定价: 48.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101132496
《学理与学谊——荣新江序跋集》
目 录
上 编
《唐研究》弁言(1995.12)
华尔纳《在中国漫长的古道上》中译本序(2001.7)
申国美编《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研究论著目录索引》序(2001.9)
《北京大学盛唐研究丛书》总序(2003.8)
孟宪实《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序(2004.6)
蒙曼《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序(2005.8)
《粟特人在中國——历史、考古、语言的新探索》前言(2005.12)
余欣《神道人心——唐宋之际敦煌民生宗教社会史研究》序(2006.3)
中华古籍特藏保护展览随想(2006.5)
《粟特人在中国》编后感言(2006.7)
刘进宝《归义军经济史研究》序(2007.5)
池田温《敦煌文书的世界》中译本序(2007.12)
李德范主编《王重民向达所摄敦煌西域文献照片合集》序(2008.4)
雷闻《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序(2009.5)
马秦《千年龟兹》序(2009.8)
《唐研究》第15卷“长安学”研究专号卷首语(2009.12)
沙畹著作的接受与期待——《沙畹汉学论著选译》代序(2010.1)
林世田《敦煌遗书研究论集》序(2010.3)
《向达先生敦煌遺墨》后记(2010.3)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研究论集》序(2010.11)
姚崇新《中古艺术宗教与西域历史论稿》序(2011.5)
毕波《中古中国的粟特胡人——以长安为中心》序(2011.5)
《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先生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后记(2011.12)
王媛媛《从波斯到中国:摩尼教在中亚和中国的传播》序(2012.5)
胡戟、荣新江主编《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后记(2012.9)
广中智之《汉唐于阗佛教研究》序(2013.1)
王静《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序(2013.4)
《敦煌讲座书系》总序(2013.11)
孙英刚《神文时代:谶纬、术数与中古政治研究》序(2014.1)
《西域考古·史地·语言研究新视野——黄文弼与中瑞西北科学考查团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首语(2014.12)
《流星王朝的遗辉:“隋炀帝与扬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2015.8)
朱玉麒《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序言(2015.12)
《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2015.12)
吴芳思《丝绸之路2000年》修订版序(2016.4)
季爱民《隋唐长安佛教社会史》序(2016.7)
徐俊《鸣沙习学集——敦煌吐鲁番文学文献丛考》序(2016.11)
庆昭蓉《吐火罗语世俗文献与古代龟兹历史》序(2017.1)
米华健《丝绸之路》中译本序(2017.4)
《唐研究》第23卷编后记(2017.12)
下 编
《于阗史丛考》后记(1993.12)
《英国图书馆藏敦煌汉文非佛教文献残卷目录(S.6981-11624)》自序(1994.7)
《海外敦煌吐鲁番文献知见录》序(1996.6)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前言(1996.11)
《敦博本禅籍录校》后记(1998.12)
《鸣沙集——敦煌学学术史与方法论的探讨》序(1999.9)
《敦煌学十八讲》后记(2001.8)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后记(2001.12)
《敦煌学新论》后记(2002.9)
《中国中古史研究十论》前言(2005.11)
《于阗史丛考》增订本序(2008.9)
《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小序(2009.9)
《辨伪与存真——敦煌学论集》序(2010.3)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前言(2011.4)
《学术训练与学术规范——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后记(2011.4)
《于阗与敦煌》前言(2013.12)
《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序(2014.8)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再版后记(2014.10)
《归义军史研究》再版后记(2015.3)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后记(2015.8)
跋(2018. 5)
跋
不记得是哪一年,在朗润园十公寓邓府,听恭三先生讲陈寅恪掌故,说到寅恪先生给陈援庵写过三篇书序,而论年龄,援庵先生较寅恪先生年长十岁,但援庵的重要著作,都请寅恪写序,寅恪先生来者不拒,每篇都写,可谓当仁不让。这些序中,对我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一篇。这篇序写于1930年,寅恪先生时年40岁,他高屋建瓴,从一时代之学术谈起,指出新时代的学术需要新材料和新问题,然后说到敦煌学,说到陈援庵及其所编敦煌目录,并提示北图所藏敦煌写本的重要价值,最后期望敦煌学的发展,“内可以不负此历劫仅存之国宝,外有以襄进世界之学术于将来”。整篇文章,逻辑一环套一环,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既无虚言,又有思想。我对此文百读不厌,还做过长篇笺注,阐发其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
受寅恪先生的影响,我40岁出头,也当仁不让,开始给友朋及学生的著作写序,希望借助书序这种形式,按照不同书的内涵,阐述自己对一些学科门类的回顾和总结,并做一点前瞻和期望。每篇序言的文字,我严格限定在两页纸的范围内(虽然未尽如意),希望在很短的篇幅里,就自己稍稍熟悉的敦煌吐鲁番研究、隋唐史、中外关系史、西域史等方面,从本学科的发展历程着眼,从学理上分析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这中间,还必须交代作者的贡献,以及源于友情和学谊,由我作序的缘由。完成著作而征序于我的,主要是一些跟随我治学的年轻学者,有些是我的学生。这些序言,也多少展示了一个小小的学术圈子营造出的一些学术氛围。
去年秋,挚友徐俊兄鼓动我编一本“序跋集”,正中下怀。于是我又当仁不让,很快就动手编辑起来。集分上下编。上编收我给别人写的序或我所编书前言、后记;下编收自己著述的序跋,以便记录自己治学的历程和不同时期对某项课题研究的思考。上下两编,主要内容是对学术理路的追求以及和作者之间的友谊,故此书名题作“学理与学谊”,而以“序跋集”为副题。
感谢各位作者不弃,让我在其大著前乱发议论。感谢徐俊兄提议并亲自责编此书,浪费他许多宝贵时间。感谢中华书局,让我在纯学术著作之外,有一本奉献给大家的轻松读物。
荣新江
2018年校庆前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