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术研讨总结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邓小南

      

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中莅临会议,也很感谢大家给我这个发言的机会。刚才三位先生做了提纲挈领的精彩报告,我只希望能够稍微拾遗补阙。

本次纪念会议,是在海内外学者的积极推动下召开的。经过先父的老友、学生、北大同仁和在座各位数年来的共同努力,今天终于获得了圆满成功。本次大会的热烈气氛,大会的学术成果,我想,足以告慰百年先父的在天之灵。感谢大家!

本次会议收到多断代、多学科、多领域的学术论文共72篇。除四位前辈学者精彩的主题报告之外,其他篇章分为九类专题十五组,在一天半的时间中,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呈现出严谨活泼的学术面貌。

    长期以来,宋辽金史尤其是宋史领域的基本研究框架,总体上比较稳定。本次会议论文,多为学者的精心之作,在研究材料、研究论题、研究取径等方面,都有不少新的意境。

首先,对于材料的敏感与重视,是一重要亮点。对于契丹文字的关注、对于新出土墓志以及地方寺院碑铭的考释、对于学界未曾注意的文献、舆图的揭示和阐说,都使我们有强烈的新鲜感。

其次,本次会议有开拓性的新论题出现,也有针对“老”问题新的研究取径。一些以往被忽视、或一度趋于冷淡的话题,受到广泛注意。对于聚落环境、宗教活动、衣食住行消费水平的讨论,注重民生,注重细节,并且由“案例”的探讨进入到“问题”的研究

对于“过程”与“路径”的关注,体现出传统选题寻求突破口的努力,是本次制度史与学术思想史讨论中引人瞩目的学术现象。对于宋代文书运行程序的研究,开拓出制度史新颖而致密的研究路径;对于史家思考过程的关注与还原,对于文本生成过程的分析与追踪,都深化了我们的认识。此外,典籍辑佚、宋代成语的解析,都体现着环环相扣的过程。

对于成说的重新审视,反映出新的学术眼界。有的学者经过实证性的梳理,对于生存水准、单产等熟知概念进行重新认识,并予以方法论的检讨。

本次研讨会议的学者论题,绵密而不细碎。许多论文关注着“过去”对于“现在”的意义,反映出人文学者深邃的思考和深沉的历史责任感。对于综括性宏观议题的理论思考,或出自沉潜有年的专家,或出自眼光敏锐的学界中坚,眼界开放,观点犀利,形成了研究式的对话。

本次会议的研讨,是学者评学者,专家评专家。不仅有学术观点的碰撞,有思维路径的交锋,也是学术史的疏通。这种富于生气而直面彼此的交流,正是学界所热切期盼的学风。遗憾的是,我们没有为大家提供足够的讨论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佐竹靖彦教授曾经在这同一会场讨论《清明上河图》为何千男一女,六年后的今天,荣新江教授又讨论到《清明上河图》为何千汉一胡,这种有趣的现象使我们感受到学术领域中明显的“话题延续”。这种延续,正是学术脉络、学术事业不断延展的反映。人物研究,也体现出议题的延续:既存留着前辈的学术影响力,有对于王安石、韩世忠等杰出人物的关注,又带有目前的研究特色——对于“中层”人物或“小人物”的讨论占居了多数,反映出学界注意力的转移。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我们看到今天研究内容的丰富多元,看到学者各守方面的深入与专精,也感慨于前代学者的广阔与淹博。家父的成就,如田余庆先生所说,是阶段性的里程碑;今天的成果,正在方方面面形成超越。我们要像王德毅先生说的那样,以集体性的努力,为21世纪中国的宋史研究留下无愧于前人的记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