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序 论/1
第一章 溯源/9
第一节 感应与天谴:灾异论的思想渊源/9
一、道德之天的产生/10
二、灾异的观测与记录/11
三、«左传»«国语»所见的灾异观/13
四、诸子时代的天人关系思想/18
第二节 占验与救禳:灾异论数术传统的形成/26
一、从物占到灾异占/26
二、灾异救禳/34
第二章 汉儒的灾异论创说/39
第一节 范式的建立:董仲舒/40
一、«公羊»新义/40
二、始推阴阳/48
三、以灾异论政/56
四、何以论成败/64
第二节 体系的构建:«洪范五行传» /68
一、«洪范五行传»的作者/69
二、数术逻辑与灾异体系/74
三、预言与祈禳/78
第三节 规模的扩充:京房与«易»阴阳/83
一、«易»阴阳的学术背景/83
二、以卦气说灾异/88
三、京房的立场与追求/99
第三章 灾异论传统的构建与延续/103
第一节 刘向、刘歆的灾异论集成/103
一、说灾异者蜂起/104
二、刘向时代的政争与灾异论说/111
三、刘向灾异论集成中的学理与实用/117
四、刘歆的回应/125
第二节 «五行志»«天文志»与灾异论的儒学传统/132
一、从行事到历史:«五行志»的创立/132
二、从占验吉凶到回溯休咎:«天文志»对星占学的改造/136
三、经史之间:灾异编纂传统的延续/140
第三节 灾异的官方记录与数术传统/147
一、灾异官方记录的传统/148
二、数术占验书的官方修纂和使用/154
附录 谶纬与灾异论/162
一、从张衡«禁绝图谶疏»看谶纬灾异论的占验技术/164
二、谶纬与儒家灾异论/168
三、出儒入数/169
第四章 灾异政治文化的基本问题/175
第一节 预言与回溯:灾异论的模式/175
一、两种灾异观念和解说模式/175
二、儒家灾异论中的“预言” /180
三、由“史”入儒/184
第二节 罪己与问责:灾异咎责与汉唐间的政治变革/189
一、从移祸到罪己:汉文帝的灾异应对及其意义/189
二、改制运动:问责三公的缘起/193
三、汉魏革命:灾异免三公制度的建立与终结/200
四、君臣合谋:魏晋隋唐的咎责分担/205
2 儒学、数术与政治
第三节 天行有常与休咎之变:日食灾异中的学术和政治/210
一、日食推步与经学中灾异论述的变化/211
二、历数与政教/220
三、关于日食祥瑞的争论/229
四、日食救护礼仪的变化/243
第五章 灾异政治文化的转变/259
第一节 质疑灾异论/260
一、“天人不相与”:新观念的产生与演进/260
二、走出汉学:宋儒的质疑/264
三、“内圣”:荆公新说/268
第二节 转变的条件/271
一、儒学与数术的疏离/271
二、儒家意识形态的巩固和君臣关系的转变/277
第三节 灾异论的否定之否定与新的政治文化/283
一、从“正理”到“天理” /284
二、转变后的灾异政治文化/292
第四节 道统、治统与“神道设教”的主客转换/297
一、“神道设教”在灾异论影响下的变化/297
二、“道”“势”合一与“神道设教”的再倒转/301
结 语/305
参考文献/311
后 记/329
后记
自从开始研究灾异,每逢异象,就会被问“主何吉凶”。心中不免自嘲,这题目居然还有点现实意义。前不久偶读沈艾娣写的《梦醒子》,研究清季民初一位山西乡绅的日记。书中谈到,乡绅1914年春夏的日记记录了他观测到的一连串异象:深夜异响、日冕三重、仲夏雨雹,还有报纸上说的江苏落下红雨。他认为,这些都是乱臣篡逆和日军侵华的征应。看来,作为文化的灾异余音未散。
政治文化已经不算新名词,但仍是一个有意思的研究领域。传统中国的一些因素,所依托的政治制度已经崩溃,意识形态上也丧失了合法性,却仍根植在“集体无意识”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政治行为和历史走向。这些因素可以归入政治文化范畴,它的延续则依赖于历史记忆。现代的历史研究者可以重复旧说,强化记忆,也可以追述政治文化传统的构建过程,解构“民族基因”的神话。我愿意选择后者。博士论文的后记曾自期“务去陈言”,五年过去,这是我的新解。
当初,由于对学术史的兴趣选了这个题目,又借政治文化的视角来丰富研究的内容和层次。写完之后,自觉得失互见,从社会、宗教等角度有待开掘的问题尚多,线索的梳理与主旨的阐发也远远不够。毕业以后,忙于出土文献整理和秦汉史的教研,兴趣随之转移。博士论文匆匆修改了几个章节投稿出去,便束之高阁,直到今年年初才又拿出来,利用寒假通改一过。导师陈苏镇先生知道后,说:你现在已经不在那个问题里了。陈老师总是一语中的,确实,至今我也没能回到当年的问题中去。呈给读者的这部小书,大体上还是毕业论文的样子,只略微调整结构,润色文字。彼时许下的宏愿,竟一无所成。五年前写后记时心情畅快,现在则深感歉疚和惶恐。
书中近半章节此前曾单篇发表,收入时又稍有增修和删改,观点异同可以本书为准。一些章节所涉内容已经越出我所受专业训练的范围,谫陋、谬误在所难免,请原谅我仍业余地将之和盘托出。自悔少作或许难免,然大道多歧,但愿能不忘初心。
工作以来,渐渐有一些阅历,更能体会到师长友朋的携引扶持,润物无声。老师们充满魅力的学问与人格,永远是学术航程中的灯塔。学友相知,天南海北,或精进,或沉潜,都使我深受砥砺。希望下一个作品,能让我在想到你们时不至于如此惭愧。
承蒙北大中古史中心厚爱,将这部幼稚的小书收入丛刊。它受中心的滋养而生,如今又觍颜厕身于老师们的大著中间。这份幸运,与我如出一辙。
小书献给田天,感谢你同我经历这一切。
2015年11月29日于燕北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