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
荣新江
一个多世纪以来,有关古代龟兹的研究大体上是由不同学科的学者在分别地从事着某一方面的研究。考古学家注重的是龟兹石窟的洞窟类型与断代研究,或则关注龟兹范围内的古城和戍堡;美术史家重在比定壁画图像并对石窟壁画进行艺术分析和分期;佛教学家重点阐释丝路北道小乘佛教的发展及其与大乘佛教的关系,特别关注龟兹出身的鸠摩罗什对中国佛教的贡献;语文学家解读了一件又一件的梵文、龟兹文佛典,个别学者进而探讨它们的部派归属;历史学家努力把传统的汉文典籍记录和当地出土的少量汉文文书相结合,来探讨龟兹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唐朝在西域的军政体制、交通路线。凡此种种,都已经取得了非常丰厚的成果,有些成果是综合两三个学科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值得肯定。
最近十年来,有关龟兹研究资料的整理有了整体性的突进。龟兹石窟内容的系统著录,龟兹地区文物普查的完成,各国所藏龟兹出土文书以纸本和数字化形式的大量公布,都为我们今后的龟兹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今后的龟兹研究更应当走出学科的独立分野,努力推进跨学科的集体合作研究。比如,古代龟兹的佛教社会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佛教洞窟的开凿和壁画的绘制,是和某种佛教思想相辅而行的,而佛教思想反映在当地僧侣阅读、使用的梵文、龟兹文、汉文的佛典和佛教仪式类文本当中,同时,石窟寺的管理和运营是和当地的佛教教团以及寺院经济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把考古、美术、佛教、语言、历史的学者集中起来,以佛教石窟为中心,展开跨学科的研究。又如,历史学家关注的城镇、道路也好,军事、行政体制也罢,也同样是在一个复杂的系统当中,既要关注唐朝制度的导入,也要发掘当地社会的自身文化传统,还要留意外来文化的影响,把历史典籍的大记录与龟兹文、汉文以及其他出土文书随意遗存的小事情结合起来,得出龟兹历史的整体景观。
2011年8月,在古代龟兹佛教的中心之一——克孜尔千佛洞召开的“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一步。会议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和自治区文物局主办,新疆龟兹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古代史研究中心承办,与会代表从多角度对龟兹石窟的保护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也提交了丰富多彩的研究论文,并做了充分的学术交流。现在这部论文集,就是经过作者修订而后形成的。
近年来,我作为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的代表,与新疆龟兹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努力推动进行龟兹石窟保存的吐火罗文、汉文、察合台文等各种文字题记的调查、解读、研究,希望对龟兹石窟的内涵与年代、龟兹古代佛教社会、龟兹王国军政体制与基层社会等问题,做更加深入的综合性研究,以期推进龟兹学的整体进步。
本次会议也是我们合作的成果之一。今受命不辞,因述合作研究之缘起,兼阐发龟兹综合研究之方向,是为序。
2012年9月8日
(原载新疆龟兹研究院编《龟兹石窟保护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i-iv页。)